韩国经1948年伦敦奥运会首次登上奥运舞台,当时涌现了两名奥运铜牌获得者——举重选手金晟集和拳击选手韩水安(音)。把殖民地时期的体育视为一种安慰与自豪的韩国国民认为这一结果算是惨败。
但是,世界的墙壁太高了,韩国体育可以说是井底之蛙。典型的例子是,振奋人心晋级八强男子篮球却在比赛前受到压力“赢不了外国高个子选手,还是放弃吧”。
至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韩国共获得了六枚奖牌。全都是在举重和拳击项目上获得的。自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起,韩国选手在这两个项目上崭露头角,而这里存在“量级比赛”的优势。曾任大韩体育会副会长的建国大学教授林繁藏(71岁)评价说:“在量级比赛中,身体上的不利因素相对较小,渴望精神很重要。因此,是发展中国家选手也可以竞争的项目。”这与韩国经济发展初期出口商品集中在低人工费·低附加价值的假发、石油、胶合板等相类似。
量级比赛的优势继续。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韩国体育代表队在摔跤和首次被选定为正式项目的柔道项目中取得了首枚奖牌。两个项目都是量级比赛。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梁正模为韩国摘取奥运首金的项目也是摔跤。那届奥运会上,女子排球取得的铜牌是当时为止取得的唯一一枚“非量级奖牌”。
第三、四共和国的体育政策特点是官方主办。政界人士担任比赛团体长,并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体育教育。派了224名选手却只得了2银1铜的1964年的“东京冲击”之后,韩国成立了泰陵选手村。进入第五共和国之后,变成官民合作的形态。1981年在西德巴登巴登(Baden-Baden)首尔申奥确定之后,政府新设立了体育部,让大企业负责业余协会赞助。赞助的第一标准是“奖牌可能性”。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